有关交易的制度安排,不同经济体也存在巨大的差别。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诸侯GDP崇拜的态势难抑,中西部地区很大程度上正在复制过去东部沿海经济的发展模式。投资驱动仍是中西部经济增速强劲的头号发动机,造就了东部速度在中西部地区的开花结果。
2008年膨胀至13家,湖南湖北两兄弟加入进来。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增速同比加快1.9个百分点,增速较快的黑龙江、湖北分别增长33.7%和30.6%。事实上,从年初的经济增速目标看,作为经济最发达的省区,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淡化单纯的GDP增长目标的用意十分明显,与中西部摩肩擦掌的增长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鄂晋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和以川渝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更显示后劲十足。另一方面在一系列国家级区域规划的光环下大干快上的投资冲动难遏,不少地方以建设产业园区的名义或发展新兴产业为幌子,实际上却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的依然是土地的主意,暗地里大搞房地产开发,更有甚者打着转型试点的旗号却上一些高耗能项目。在这种GDP目标的你追我赶过程中,GDP水分问题自然受到质疑,地方GDP总量一直超过全国数据即是最好的例证
挺进俱乐部中西部省市的万亿元俱乐部在加剧扩大,城市的5000亿元俱乐部迅速扩容,GDP主义淡化仍难哉。随着各省经济年报的陆续出炉,地方GDP数据成为中国经济减速中的一抹亮色。事实上,从年初的经济增速目标看,作为经济最发达的省区,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淡化单纯的GDP增长目标的用意十分明显,与中西部摩肩擦掌的增长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鄂晋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和以川渝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更显示后劲十足。
这种说法虽然委婉的认为西部快一点,东部慢一点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种形式,但是对于地方来说,既讲GDP,又不唯GDP,恐怕现实中又是难以平衡的,结构调整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是个问号。中西部地区借助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下一个十年以及各种国家级区域规划的战略机遇,经济增长实现弯道超车,但在承接产业转移和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将唯GDP主义继续演绎下去,过往东部地区片面追求GDP的做法正在中西部地区得到复制并强化,重量轻质的经济增长模式依然占优,唯GDP主义的区域转换强化格局,或将是中国经济转型路上的绊脚石。2011年重庆GDP进入了万亿俱乐部,经济增速全国第一。据统计,2004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谓的万亿GDP俱乐部快速扩容,原来成员只有广东、山东、江苏、浙江4家。
2012年内蒙古以15%的目标位居首位。贵州紧随其后为14%,高于去年目标13%约1个百分点。
如此GDP为纲的思维模式和政绩考核,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将强化这种传统的更注重短期利益的模式。值得警惕的是,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长极向中西部转移已日益明显,但地方唯GDP主义的区域转换也正在进行时,现实中唯GDP主义依然顽固,仍是不少地方官员的终极追求。总的来看,中国经济转型的号角早已吹响,地方政府的各类文件中也是闪烁着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的字眼,像北京这些地区更是将科技创新、自主研发等屡屡提及,中国经济转型在路上。与此同时,在城市5000亿元俱乐部不断扩容的声浪中,中西部地区的分量也在显著增加。
从中西部地区的GDP目标来看,对中国经济增长硬着陆的担心似乎有点杞人忧天。实际上,从全国层面看的经济减速在地方层面来看并不怎么明显,中西部板块的GDP答卷则让中国的诸侯经济现象色彩更加浓厚。山西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大关,达到1.1万亿元,增长13%。到2011年则急剧增为23家,中西部地区又是最大的赢家,广西、江西、重庆、山西纷纷迈进万亿元俱乐部的大门。
结构调整,不唯GDP有理,西部开发争取GDP领先也大有道理,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特别是武汉和成都分别作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代表城市,2011年极有可能进入到全国城市前十。
GDP路径依赖中西部地区摆脱GDP崇拜说易行难,路径依赖决定了唯GDP主义还得持续下去,只是区域有所转换而已。实际上,2012年作为中国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叠加的关键一年,GDP这个决定官员升迁的指标或许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在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下,经济周期也要服从于政治周期,不管是GDP的增速,还是GDP的总量,都关系着地方领导人的面子和政绩,各地自然少不了要刀光剑影的竞争,谁也不会小看了GDP这一必不可少的政治升迁筹码。
中国经济增长可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大国内部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平衡机制决定了中国GDP在数字上的可观性。因此,中西部弯道超车改写区域经济版图的进程中,如何摆脱唯GDP是从的增长模式,逐步转向可持续的、均衡的协调发展,将是各地政府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由于2012年下半年中共18大将召开,今年可谓是中国的政治年,经济与政治绑得尤为紧密,各种改革争论的声音也是热闹非凡,仅靠统计数字恐怕是难以全面观察的,难怪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如是表示2012年将是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一年。而且,从最新的迹象看,不管是山西的项目落地年,还是贵州的提速转型是总目标,2012年中西部的投资拉动作用或许还会进一步加强,这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来说并不是福音。而东部地区同比增长只有21.3%,增速同比减缓1.5个百分点。实际上,从去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全国城市GDP排名前十位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天津、重庆、成都、无锡和武汉,中西部已经有3个城市。
2008年膨胀至13家,湖南湖北两兄弟加入进来。统计显示,在32个省市中,从增速看,有28省市的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的9.2%,其中重庆和天津以16.4%的增速高居榜首,而北京及上海则以8%包尾。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诸侯GDP崇拜的态势难抑,中西部地区很大程度上正在复制过去东部沿海经济的发展模式。2010年则扩容为17家,中西部地区的陕西、内蒙古、黑龙江成为了加盟的新成员。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两个同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基本原则,虽然在口号上各地政府都认为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但在现实中,蛋糕是做大了,但分得却并不那么好看,从全国的整体情况看,经济增长的蛋糕分配依然失衡,2011年城市居民收入增速仍旧没有跑赢GDP、更是远低于财政收入和国企利润的增速。到2005年,万亿GDP俱乐部迎来了河南、河北两家。
2007年扩大到9家,此时中西部地区的俱乐部成员尚只有河南和四川。这是70年来该杂志首次为一个国家开辟专栏,上一次还是在1942年开辟的美国专栏。现实中,投资冲动在拆迁盛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调结构的目标也并不是那么给力,政府主导型的投资拉动依然十分突出。
从总量上看,区域经济已呈现出地区生产总值5万亿元、4万亿元、2万亿元、1万亿元、万亿元以下五个梯队,有23个省市迈过万亿元门槛,约占全国的2/3,而广东则是首个5万亿元俱乐部成员。而且,从1月28日出版的一期开始,《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新的中国专栏,为有关中国的文章提供更多版面。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的看法在中西部省市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从已公布的2012年GDP目标来看,中西部地区的省市均为两位数,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虽然说一些省市都在淡化GDP增速,试图改变以往以GDP快速增长为纲的发展思路,但实际中各地GDP的目标与十二五全国经济增长7%的目标仍是有点不大协调,多省份提出GDP翻番的目标,其中19个省的预期增长率都高于10%。
西部适当快一点,比东部中部发展快一点,也是中央的要求。可以看出,中西部省市万亿元俱乐部从2004年的一家没有到2011年的13家,弄高GDP的速度不可谓不快,力度不可谓不大。
政治年的经济牌中西部地区的GDP目标仍是十分强劲,GDP指标在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叠加的2012年中的作用或许仍会强化。这也就不奇怪尽管中国模式仍然模糊,但西方在经济问题上对中国已是越来越重视了。总体来看,尽管在2012年中国地方两会陆续拉开大幕之时,部分省市纷纷高谈淡化GDP,但却一时半会却难以打破这种过去很长时间内形成的唯GDP作风的路径依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唯GDP主义恐怕还将持续,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投资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中西部自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便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绿洲,而目前这种东慢西快的区域经济格局正在不断被巩固。2011年东部地区除天津这个特例之外,其他地区的增速基本上处于下风,京沪两个直辖市更是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给调结构赢得一定空间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在于在应对金融危机情况下采取的4万亿刺激政策下的铁路投资大跃进后的正常收缩。这种巨大的反差再次让我们需要逼问目前的铁路管理体制,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铁路部门。
这种盈利性强的铁路完全可以吸纳市场资金和机制,巴菲特收购美国铁路就说明这点。不排除媒体的这种价格的抽样性不全面,但至少可以告诉我们,铁路部门在采购物资的时候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采购量巨大而实现了低成本的采购。
从目前铁路部门爆发的各种腐败案子中已经清晰的看出,这种高成本的采购确实存在权力的寻租和腐败。但当面对动车这种天价采购现象出现后,铁路部门不进行根本性的改变,那么铁路未来发展之路肯定是死路一条。
本文由独鹤鸡群网发布,不代表独鹤鸡群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2pnsy.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15944/0975.html